快乐吃瓜

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-冲动消费与焦虑增多-深夜思维易情绪化

“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”源自网络热议,指深夜时分大脑因疲惫和血清素分泌减少,情绪管理能力下降,易做出冲动决定,如疯狂购物或情绪低落。这种“深夜效应”揭示了睡眠不足对决策和情绪的负面影响,提醒人们早休息以保持理性。

一栗小莎子
深夜效应

最近,网络上一个话题火了:“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”。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搞笑,但细想却让人频频点头。不少网友表示,深夜总是莫名其妙地做出些后悔的决定,比如一口气清空购物车,或者半夜吃了一堆零食,早上醒来看着空荡荡的钱包和满地的零食包装,只能无奈地说一句:“昨晚我脑子怎么了?”这个话题迅速冲上热搜,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说晚上11点半后,脑子就像“失控”了一样。本来只是随便刷刷手机,结果一不小心买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,比如某人深夜下单了一双限量版球鞋,第二天醒来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穿这种风格的鞋。

深夜效应

还有人说,半夜突然觉得饿得不行,点了外卖吃了一大堆高热量食物,早上起来后悔得直拍大腿。这些故事听起来好笑,但背后却藏着科学的道理。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“深夜效应”。简单来说,白天我们的大脑靠血清素来稳定情绪,保持理性和自控力。但到了深夜,血清素分泌减少,大脑的“情绪管理部门”开始偷懒,负面情绪容易被放大,自控力也像手机电量低到1一样,随时可能“关机”。加上白天忙碌工作或学习,脑力和体力早已透支,到了晚上,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负责理性和决策的区域基本已经“下班”。

这时候,冲动就成了主宰,购物、吃东西、甚至emo情绪泛滥,都变得顺理成章。更让人警醒的是,长期熬夜不仅让人做出“傻事”,还可能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更严重的伤害。专家指出,睡眠不足会打乱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平衡,前者负责提醒你“吃饱了”,后者则催着你“多吃点”。所以,熬夜时总觉得饿得不行,可能不是你真的饿,而是身体在“捣乱”。而且,睡眠不足还会让大脑杏仁核异常活跃,焦虑和烦躁的情绪更容易冒头。网友们总结得形象:“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,就像个不听话的小孩,想干啥就干啥。”

有研究还提到,即使只熬一晚,认知能力也会明显下降。长期缺觉的人,可能会出现白天莫名烦躁、健忘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有人在热搜下留言,说自己熬夜后第二天上班,脑子像“宕机”一样,连简单的文件都看不懂。还有人分享,熬夜后不仅钱包“受伤”,情绪也变得低落,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。这些现象让人意识到,熬夜的代价远比我们想的要大。网友们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也五花八门。有人调侃:“11点半后的大脑,根本不是我自己的!”

还有人认真反思,决定调整作息,早点睡觉,避免再被“深夜效应”坑一把。专家建议,要摆脱这种冲动决策的循环,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点休息,给大脑足够的时间“充电”。如果实在要熬夜,可以尝试一些小技巧,比如设定购物限额,或者在深夜避免打开购物软件和外卖平台。这个话题的走红,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。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,让很多人习惯了熬夜,甚至觉得晚上才是“自己的时间”。但正如网友所说,熬夜一时爽,第二天后悔忙。

或许,“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”不仅是一句调侃,更是一个提醒:健康的生活方式,才是保持理性和幸福的关键。

小提示:如遇到本页链接失效,请发送“我要最新网址”到本站官方邮箱 heizi.me@outlook.com 可自动获得最新网址。请记录保存本站官方联系邮箱!

精彩用户评论 - 快乐吃瓜

看到这个话题我真的太有共鸣了!昨晚11点半后刷手机,稀里糊涂买了一堆衣服,今天早上看账单心都碎了。原来这就是“深夜效应”啊,感觉大脑完全不听使唤。以后得早点睡觉,不然钱包真受不了!

这篇文章说得太对了!每次熬夜到半夜,我都觉得自己特别emo,莫名其妙就想吃东西,还点了一堆外卖。第二天早上后悔得要命,决定以后10点就上床睡觉,保护我的理性和钱包!

哈哈哈,11点半后的大脑真是个坑!我前天晚上刷黑子网,一冲动买了个游戏机,早上醒来完全不记得为什么要买。看了这篇才知道是血清素在捣鬼,赶紧调整作息吧。

熬夜果然害人!每次半夜刷手机,都觉得自己特别容易焦虑,还老想买东西。看了这篇报道才明白是“深夜效应”在作怪,决定以后早点休息,省得第二天又后悔。